缠绕膜检测
缠绕膜,又称拉伸膜、捆扎膜,广泛应用于货物的包装和运输。
以下是缠绕膜常见的检测项目及方法:
外观检测
- 目视检查:在自然光或灯光下,将缠绕膜平铺在干净的台面上,观察其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有无气泡、穿孔、杂质、条纹、褶皱等缺陷。
- 颜色及透明度:检查缠绕膜的颜色是否均匀,透明度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明显的色差或浑浊现象。
尺寸规格检测
- 宽度和长度:使用精度为1mm的直尺或卷尺,测量缠绕膜的宽度和长度,应符合产品标称值,宽度偏差一般控制在±5mm以内,长度偏差不超过±1%。
- 厚度:采用精度为0.001mm的测厚仪,在缠绕膜的不同部位测量至少5个点,取平均值作为其厚度。
厚度偏差通常在±10%以内。
物理性能检测
- 拉伸性能
- 拉伸强度:使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将缠绕膜制成标准试样,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拉伸,直至试样断裂,记录最大拉力值,计算拉伸强度。
一般缠绕膜的拉伸强度应不低于15MPa。
- 断裂伸长率:在拉伸试验中,同时测量试样断裂时的伸长量,计算断裂伸长率。
缠绕膜的断裂伸长率通常要求不低于500%。
- 穿刺性能:采用落镖冲击试验机,将一定质量和尺寸的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冲击缠绕膜试样,观察膜是否被刺穿,以确定其抗穿刺能力。
一般要求在一定的冲击能量下,缠绕膜不出现穿透性破损。
- 粘性:通过滚球法或剥离法进行测试。
滚球法是将一定规格的钢球放在缠绕膜表面,观察钢球滚动的距离来评估粘性;剥离法是将两片缠绕膜粘贴在一起,然后以一定的速度进行剥离,测量剥离力的大小,以此来衡量缠绕膜的粘性。
合适的粘性对于缠绕膜在包装过程中的裹紧和固定效果至关重要。
化学性能检测
- 成分分析:采用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等仪器,对缠绕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及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使用要求。
- 迁移性检测:将缠绕膜与模拟食品或其他接触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接触,然后检测接触物中是否有来自缠绕膜的有害物质迁移,如重金属、增塑剂等。
迁移量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或环保标准的规定。
卫生性能检测(针对食品包装用缠绕膜)
- 微生物检测: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缠绕膜试样进行培养,检测其表面的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数等微生物指标。
食品包装用缠绕膜的微生物限量一般要求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cm²,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超过10CFU/cm²。
- 有害物质限量:检测缠绕膜中是否含有铅、汞、镉、铬等重金属以及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残留,其含量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例如,铅、汞等重金属的含量通常要求不超过1mg/kg,有机溶剂残留总量不超过10mg/m²。
不同用途的缠绕膜可能有不同的检测标准和要求,在进行检测时,应根据具体的产品标准和使用场景,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和方法,以确保缠绕膜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