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集料常规检测
细集料常规检测是建筑工程中确保细集料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从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等方面进行介绍:
检测项目
1.颗粒级配: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它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2.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于计算混凝土配合比等参数,反映细集料的密实程度和材质特性。
3.含泥量:指细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黏土、淤泥和粉土等杂质的含量,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泥块含量:指细集料中粒径大于1.18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0.60mm的泥块的含量,泥块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5.云母含量:云母是一种片状矿物,其含量过多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等性能。
6.轻物质含量:轻物质是指表观密度小于2.0g/cm³的物质,如煤、塑料等,会降低细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力,影响混凝土质量。
7.有机物含量:细集料中存在的有机物,如腐殖酸等,可能会延缓水泥的水化过程,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8.坚固性:反映细集料在自然风化和其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坚固性差的细集料会影响混凝土的长期性能。
检测方法
1.颗粒级配:采用标准筛进行筛分试验。将一定量的细集料试样放在一套标准筛(如4.75mm、2.36mm、1.18mm、0.60mm、0.30mm、0.15mm等)上,在振筛机上振动筛分一定时间,然后分别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计算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数和分计筛余百分数,根据这些数据绘制颗粒级配曲线,从而确定细集料的颗粒级配情况。
2.表观密度:通常采用容量瓶法。先称取一定量的烘干细集料试样,放入已知容积的容量瓶中,然后加入水,使细集料颗粒充分吸水并排除其中的空气,通过测量加入水的体积和细集料的质量,计算出细集料的表观密度。
3.含泥量:称取一定量的细集料试样,放入洗砂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冲洗,使泥土等杂质与集料颗粒分离,然后将悬浮液通过0.075mm筛过滤,将剩余的集料烘干后再次称量,通过前后质量差计算含泥量。
4.泥块含量:先将细集料试样进行筛分,称取筛上大于1.18mm的试样,将其放入洗砂容器中水洗,然后用手将其中的泥块挑出,烘干后称量泥块的质量,计算泥块含量。
5.云母含量:一般采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法,将细集料制成薄片或颗粒样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云母片的数量和占比。
6.轻物质含量:采用相对密度为2.0的重液(如氯化锌溶液)进行分离。将细集料试样放入重液中,轻物质会漂浮在液面上,而集料颗粒则下沉,通过分离、烘干和称量轻物质的质量,计算轻物质含量。
7.有机物含量:通常采用比色法。将细集料试样与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然后与标准比色溶液进行对比,如果试样溶液的颜色深于标准溶液,则表明有机物含量超标。
8.坚固性:硫酸钠溶液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将细集料试样放入硫酸钠饱和溶液中浸泡、烘干,多次循环后,观察集料颗粒的破损情况,通过计算质量损失率来评定坚固性。
检测标准
1.国家标准
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对建设用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是细集料常规检测的重要依据。
2.行业标准
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规定了普通混凝土用砂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