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松检测
卡松,即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CMIT)和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的混合物,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卡松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原理:利用CMIT和MIT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中实现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操作流程
样品前处理:准确称取适量样品,用合适的溶剂(如甲醇、乙腈等)溶解并定容,经0.45μm或0.22μm滤膜过滤,取滤液作为待测液。
色谱条件设置:通常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或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一般选择在254nm左右。
测定:将标准品溶液和待测液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根据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对样品中的CMIT和MIT进行定性,根据标准曲线法或外标法,以峰面积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GC)
原理:基于CMIT和MIT在气相色谱柱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在载气的带动下实现分离,然后由检测器检测。
操作流程
样品前处理:对于液体样品,可直接取适量进行分析;对于固体或高粘度样品,需用合适的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净化后作为待测液。
色谱条件设置:一般选用中等极性或弱极性的毛细管色谱柱,如DB-5、HP-5等。载气通常为氮气或氦气,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进行分离。
测定:将标准品和处理后的样品分别进样,根据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确定样品中CMIT和MIT的位置,通过峰面积进行定量,常用内标法或外标法定量。
气质联用法(GC-MS)
原理:气相色谱将混合物中的CMIT和MIT分离后,质谱仪对其进行离子化,根据所得质谱图中的特征离子和碎片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操作流程
样品前处理:与气相色谱法类似,根据样品类型选择合适的提取、净化方法。
仪器条件设置:气相色谱部分的条件与单独使用气相色谱时相似,质谱部分通常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选择合适的离子扫描模式,如全扫描模式用于定性,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用于定量。
测定:进样后,通过与标准质谱图对比进行定性,利用特征离子的峰面积进行定量,可采用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样品中卡松的含量。
分光光度法
原理:卡松在特定波长下有特征吸收,通过测量样品在该波长下的吸光度,利用朗伯-比尔定律与标准曲线对比,确定卡松的含量。
操作流程
样品处理:将样品用适当的溶剂稀释至一定浓度范围,确保吸光度在仪器的线性测量范围内。
标准曲线绘制: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卡松标准溶液,在选定的波长下测量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卡松的含量。通常卡松在275nm左右有吸收峰,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波长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