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电弧服检测
防电弧服作为保障电力等行业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防护装备,其检测至关重要,以下是具体检测内容:
外观检测
整体外观:观察防电弧服整体是否整洁,有无破损、撕裂、缺扣、掉扣等情况,服装表面不应有明显的污渍、褪色及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
缝线质量:检查缝线是否均匀、牢固,有无跳线、脱线、漏缝等问题。缝线的针距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一般每3cm针数为12-16针,以确保服装的缝合强度。
标识标签:查看服装上的标识标签是否齐全、清晰,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执行标准、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且标签应缝制在明显且不影响穿着的位置。
尺寸规格检测
主要尺寸测量:使用标准量具,如卷尺等,测量防电弧服的身长、袖长、胸围、腰围、裤长等主要尺寸,确保其符合产品规格和相关标准要求。不同型号和规格的防电弧服尺寸允许有一定的公差范围,例如胸围公差一般控制在±2cm以内。
特殊部位尺寸: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设计的防电弧服,如带有防风帽、防护手套或防护靴等,还需测量这些部位的尺寸。例如,防风帽的尺寸应能保证佩戴者头部活动自如,且与面部贴合良好,无明显漏风现象。
物理性能检测
防电弧性能
电弧热防护性能值(ATPV)或能量吸收值(EBT):通过电弧测试装置,模拟真实的电弧环境,对防电弧服进行测试。ATPV是指引起二度皮肤烧伤的预期入射能量,单位为cal/cm²,一般要求防电弧服的ATPV值不低于40cal/cm²。EBT是指材料在电弧作用下吸收的能量,同样以cal/cm²为单位,优质的防电弧服应具有较低的EBT值,以减少电弧能量对人体的伤害。
电弧闪络保护性能:检测防电弧服在电弧闪络情况下对人体的保护能力,包括服装的电弧扩散特性、燃烧性能等。服装应能有效阻止电弧的扩散和蔓延,降低电弧对人体的伤害范围。
机械性能
拉伸强度: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防电弧服的面料进行拉伸试验,测定其在经向和纬向的拉伸强度。拉伸强度反映了面料抵抗拉伸破坏的能力,一般要求经向拉伸强度不低于1000N,纬向拉伸强度不低于800N。
撕裂强度:采用撕裂试验机,对防电弧服面料进行撕裂试验,检测其经向和纬向的撕裂强度。撕裂强度应不低于30N,以确保服装在受到外力撕扯时不易破裂。
耐磨性:通过耐磨试验机,模拟服装在日常使用和工作过程中的摩擦情况,对防电弧服进行耐磨测试。经过一定次数的摩擦后,服装表面不应出现明显的磨损、起毛、掉色等现象,以保证服装的使用寿命和防护性能。
热性能检测
热稳定性:将防电弧服置于高温环境下,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测试,观察服装的尺寸变化、外观变化以及性能变化。服装应在高温下保持稳定,无明显的收缩、变形、脆化等现象,且防电弧性能不应有明显下降。
隔热性能:使用热防护性能测试仪,测量防电弧服的隔热性能。通过测定热量通过服装材料的传递情况,评估其对热量的阻隔能力。隔热性能良好的防电弧服能够有效减少热量传递到人体,保护人体免受高温伤害。
化学性能检测
阻燃性能:检测防电弧服的阻燃性能,包括面料的点燃时间、燃烧速度、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等指标。一般要求防电弧服面料的点燃时间应大于5s,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均应小于2s,且燃烧过程中不应有熔滴现象,以防止在电弧或高温环境下服装燃烧加剧对人体的伤害。
酸碱耐受性:将防电弧服面料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中,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进行测试,观察面料的外观变化、性能变化以及防电弧性能的变化。服装应具有一定的酸碱耐受性,在接触酸、碱等化学物质后,其物理性能和防电弧性能不应有明显下降。
其他性能检测
防静电性能:防电弧服应具有良好的防静电性能,以防止在工作过程中产生静电积聚,引发电弧或其他安全事故。通过静电测试仪,测量服装的表面电阻、电荷面密度等指标,一般要求表面电阻不大于1×10⁹Ω,电荷面密度不大于7μC/m²。
防水性能:对于可能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的防电弧服,还需检测其防水性能。采用喷淋试验或静水压试验等方法,检测服装的防水能力。防水性能良好的防电弧服能够防止水分渗透,保持服装内部的干燥,确保其防电弧性能和其他性能不受影响。
相关检测依据的标准有GB 8965.1-2020《防护服装 阻燃防护 第1部分:阻燃服》、DL/T 320-2010《带电作业用防电弧服》等。